1.求化用诗句的精彩例子
化用典故的诗词句非常多,随便举几个例子吧(方括号括出的部分皆为化用典故诗句):
《行路难(其一)》
【唐】李白
金樽清酒斗十千,玉盘珍羞直万钱.
停杯投箸不能食,拔剑四顾心茫然.
欲渡黄河冰塞川,将登太行雪满山.
【闲来垂钓碧溪上,忽复乘舟梦日边.】(姜太公钓鱼典)
行路难,行路难,多歧路,今安在.
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.
闲来垂钓碧溪上,忽复乘舟梦日边: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,得遇周文王,助周灭商;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,后被商汤聘请,助商灭夏.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.
《江城子 》
【北宋】苏轼
老夫聊发少年狂.左牵黄.右擎苍.
锦帽貂裘,千骑卷平冈.
【为报倾城随太守,亲射虎,看孙郎.】(孙权射虎典)
酒酣胸胆尚开张.鬓微霜.又何妨.
2.为什么总说一首诗词里的某处是化用了前人的诗句呢
一楼说的是用典,用现在的文论来说则是“典故类意象”,而不是化用前人诗句。
余下的都是答非所问。
我来说说吧,这种所谓“化用了某某人的诗句”的说法,其实都是或然性推理(逻辑学概念)。就是说,除非作者自己注明了出处,否则都是后人揣摩出来的,并且无法确凿地验证——总不能把诗人从坟墓里挖出来对质吧?呵呵。
但是,若是研究这个思路的话,也是有一定价值的。我是说,研究一下编写人员如何判定“某诗句化用前人”的。
所谓“化用”,就包含了两层意思:一是“化”,一是“用”。简而言之就是既借用前人的句子又经过自己的艺术改造。上面说过了,是化用还是暗合,无法确证,只能讲可能性有多大。那么,当后人诗句跟前人诗句意境雷同、文字相近的时候,前人诗句知名度越高、表意越独立,那么后人诗句属于化用的可能性就越高。尤其象“澄江静如练”、象“暮春三月,江南草长,杂花生树,群莺乱飞”这类的句子,已经属于文化标签那一级别了,在后世诗人的脑海里简直是挥之不去的美,已经成了他们“写作潜意识”的一部分,哪怕他们在创作时并没有刻意去模仿那些句子,但从定义上来说,他们的确是旧瓶新酒的再创造,的确属于“化用”的情况。
比较多争议的是另一种情况,比方说判定晏几道的“梦后楼台深锁”是化用了许浑的“楼台深锁无人到”,这就见仁见智了。因为许浑那诗不算非常优秀,而晏词中那句话在词里也无足轻重。再者,两首诗的含蕴也有着不小的区别。很可能的一个情况是晏几道纯粹写写场景、为后文作铺垫。
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纯粹的牵强附会,象一楼举的例子,如果说“寻得桃园好避秦”也算是化用的话,则是信口雌黄了。
总言之,“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”吧
转载请注明出处吾是诗词网 » 化用古诗句的好句(求化用诗句的精彩例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