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文言文《鸿门宴》中的"此其志不在小"的词语意义及用法是什么?
此其志不在小"一句的谓语是什么?文言文鸿门宴,此其志不在小中的词语意义及用法 志,志向。
小,小处。 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。
用于形容一个人志向远大,不为外界事物所左右 志,志向。 小,小处。
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。用于形容一个人志向远大,不为外界事物所左右 文言文鸿门宴,此其志不在小中的词语意义及用法 …… 志,志向。
小,小处。 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。
用于形容一个人志向远大,不为外界事物所左右 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? …… 声色,秋毫无犯,这么大的克制力,此其志不在小。沐猴而冠这个成语就是从这儿来的。
沛公军霸上,未得与项羽相见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: 军:名词作动词,驻扎。
使人:派人。 沛公(刘邦)的军队驻扎在霸上,没有能跟项羽相见。
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: “沛公欲王(wàng)关中,使子婴为相,珍宝尽有之。” 王:名词作动词,称王。
使:让。 为:担任,做。
有:占有。 “欲王关中”,省略句,省略了介词“于”,应为“欲王于关中”。
“刘邦想在关中称王,让子婴做(他的)国相,珍珠宝器全都归为自己所有。” 项羽大怒曰:“旦日飨(xiǎng )士卒,为(wèi)击破沛公军!” 旦日:明天。
为:介词,替,给。 “为击破沛公军”,省略句,省略了介词宾语“我(指代项羽)”,应为“为我击破沛公军”。
项羽(听了)非常生气地说:“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,要(让他们) 替我打败刘邦的军队。” 当是时,项羽兵四十万,在新丰鸿门;沛公兵十万,在霸上。
是:这。 在这时,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,驻扎在新丰县鸿门;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,驻扎在霸上。
范增说(shuì)项羽曰:“沛公居山东时,贪于财货,好 美姬。 说:劝告。
范增劝告项羽说:“刘邦在山东时,贪图财物,喜爱美女。 今入关,财物无所取,妇女无所幸,此其志不在小。
现在进入关中,财物没拿取,妇女也不亲近宠爱,这表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。 吾令人望其气,皆为龙虎。
成五采,此天子气也。急击勿失!” 气:预示吉凶之气。
汉代方士多有望气之术,认为望某方云气即可测知吉凶。 “采”同“彩”,彩色的意思。
击:攻打。 我叫人去观望过他那里的云气,都是龙虎形状,成为五彩的颜色,这是天子的云气啊。
(你)赶快攻打(他),不要失掉时机!” 楚左尹项伯者,项羽季父也,素善留侯张良。 善:形容词用作动词,“友善,交好”。
2 楚国的左尹项伯这个人,是项羽的叔父,平时和留候张良交好。 张良是时从沛公,项伯乃夜 驰之沛公军, 是时:这时。
从,跟随。 夜:名词作状语,连夜。
驰: 车马疾行。 张良这时跟随着刘邦。
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, 私见张良,具告以事,欲呼张良与俱去,曰:“毋从俱死也。” “具告以事”:倒装句,介词结构后置。
去:离开。 “欲呼张良与俱去”:省略句,省略了介词宾语“之”。
应为“欲呼张良与之俱去。” 从:跟随。
俱:一起。 “毋从俱死”:省略句,省略了介词宾语“之”。
应为“毋从之俱死。” 私下会见了张良,把事情全部告诉了他,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,说:“不要跟着沛公一起死。”
张良曰:“臣为韩王送沛公,沛公今事有急,亡去不义,不可不语(yù) 。” 亡去:逃离。
语(yù):告诉。 张良说:“我替韩王护送沛公(入关),沛公现在有急难,(我)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,(我)不能不告诉(他)。”
良 乃入,具告沛公。沛公大惊,曰:“为之奈何?” 乃:于是,就。
具:详细。 张良就进去,(把情况)详细告诉刘邦。
刘邦大吃一惊,说:“对这件事怎么办?” 张良曰:“谁为大王为此计者?” 曰:“鲰(zō u)生说(shuì)我曰: 鲰:短小,浅陋。 说:劝告,劝诫。
张良说:“谁替大王作出这个计策的?”(刘邦)回答说:“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: ‘距关,毋内诸侯,秦地可尽王(wàng)也。’故听之。”
毋:不要。 王:动词,称王,统治。
故:所以。 ‘把守住函谷关,不要让诸侯进来,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。
’所以(我)听信了他的话。” 良曰:“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?”沛公默然,曰:“固不如也。
且为之奈何?” 料:估计。当:抵挡。
固:本来,当然。 且:将。
张良说:“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?”刘邦沉默(一会儿)说:“本来不如人家,将怎么办呢?” 张良曰:“请往谓项伯,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。” 言:说。
背:背叛。 张良说:“请(让我)去告诉项伯,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。”
沛公曰:“君安与项伯有故?”张良曰:“秦时与臣游,项伯杀人,臣活之; 安:何,怎么。 游:交游,交往。
活,动词的使动用法,使……活。活之,使他免于死罪。
2.格言志不立,则如无舵之舟,无勒之马请讲出作者的名字和他的人生经
志不立,则如无舵之舟,无勒之马,漂荡奔逸,终亦何所底乎? --(明)王守仁 王守仁 明朝年间,余姚出了一位既是哲学家、教育家、又是宿将的名人,叫王守仁。
而今,余姚“四碑亭”,留有纪念他的碑亭。碑文是:明先贤王阳明故里。
楹联:曾将大学垂名教,尚有高楼揭瑞云。 横额:真三不朽。
王守仁(1472—1529)字安伯,号阳明,世称阳明先生,生于余姚。父王华,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(1481年)中了状元,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还到过北京。
相传,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,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,十分刻苦,但非常欢喜下棋,往往为此耽误功课。 其父虽屡次责备,总不稍改,一气之下,就把象棋投落河中。
王守仁心受震动,顿时感悟,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: 象棋终日乐悠悠,苦被严亲一旦丢。 兵卒坠河皆不救,将军溺水一齐休。
马行千里随波去,象入三川逐浪游。 炮响一声天地震,忽然惊起卧龙愁。
他以诸葛亮自喻,决心要作一番事业。此后刻苦学习,学业大进。
骑、射、兵法,日趋精通。明弘治十二年(1499年)考取进士,授兵部主事。
当时,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,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,便蔑视守仁。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,想以此出丑。
不料守仁提起弯弓,刷刷刷三箭,三发三中,全军欢呼,令张忠十分尴尬。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,突患肺病,以病告归,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。
故世称阳明先生。 王守仁病愈复职后,因反对宦官刘瑾,于明正德元年(1506年)被廷杖四十,谪贬贵州龙场(修文县治)驿丞。
刘瑾被诛后,任庐陵县知事,累进南太仆寺少卿。其时,王琼任兵部尚书,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,荐举朝廷。
正德十一年(1916年)擢右佥都御史,继任南赣巡抚。他上马治军,下马治民,文官掌兵符,集文武谋略于一身,作事智敏,用兵神速。
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“宸濠之乱”拜南京兵部尚书,封“新建伯”。 后因功高遭忌,辞官回乡讲学,在绍兴、余姚一带创建书院,宣讲“王学”。
嘉靖六年(1577年)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,后因肺病加疾,上疏乞归,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。谥文成。
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。他发展了陆九洲的学说,用以对抗程朱学派。
他说:“无善无恶者心之体,有善有恶者心之用,知善知恶者良知,为善去恶者格物。”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。
他断言:“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处于吾心”,“心明便是天理”;否认心外有理、有事,有物。认为为学“惟学得其心”,“譬之植焉,心其根也。
学也者,其培壅之者也,灌溉之者也,扶植而删锄之者也,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。 ”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,以达到所谓“万物一体"的境界。
他的“知行合一”和“知行并进”说,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“知先后行”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。他论儿童教育,反对“鞭挞绳缚,若待拘囚”,主张“必使其趋向鼓舞,中心喜悦”以达到“自然日长日化”。
他的学说以“反传统"的姿态出现,在明代中期以后,形成了阳明学派,影响很大。他广收门徒,遍及各地。
死后,“王学”虽分成几个流派,但同出一宗,各见其长。他的哲学思想,远播海外,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以很大的影响。
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、教育家,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。 他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,回故乡时,常游览名胜古迹,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。
如他写的《忆龙泉山》: 我爱龙泉山,山僧颇疏野。 尽日坐井栏,有时卧松下。
一夕别云山,三年走车马。 愧杀岩下泉,朝夕自清泻。
王守仁的游足还到奉化雪窦山,他写的《雪窦山》诗明丽、秀拔。 数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息。
穷山路断独来难,过尽千溪见石坛。 高阁鸣钟僧睡起,深林元暑葛衣寒。
壑雷隐隐连岩瀑,山雨森森映竹竿。 莫讶诸峰俱眼熟,当年曾向画图看。
王守仁的一生,著作甚丰。他死后,由门人辑成《王文成公全书》三十八卷,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《传习录》和《大学问》。
3.有志不在年高全诗
有志不在年高 : 指年轻人只要有志向,成就不可限量,不在年纪大。
也指只要有志向,岁数大了,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。 无志空活百岁 : 年龄不大也可以胸怀远大的理想,如果没有什么志向,即使活的年龄再高,也是虚度人生 . 成语出处 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二十三回:“樵子抚掌大笑不止,对子牙点头叹曰:‘有志不在年高,无谋空言百岁。
’” 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二十三回:“樵子抚掌大笑不止,对子牙点头叹曰:‘有志不在年高,无谋空言百岁。’” 这成语就是勉励我们不论年长年少,都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。
4.形容郁郁不得志的诗句
形容郁郁不得志的诗句:
1.秦中感秋寄远上人
朝代:唐 作者:孟浩然
一丘常欲卧,三径苦无资。
北土非吾愿,东林怀我师。
黄金燃桂尽,壮志逐年衰。
日夕凉风至,闻蝉但益悲。
2.登幽州台歌
年代:唐 作者:陈子昂 体裁: 七古
类别:怀古
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
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
3.日齐山登高
年代:唐 作者:杜牧 体裁:七律 类别:记时
江涵秋影雁初飞,与客携壶上翠微。
尘世难逢开口笑,菊花须插满头归。
但将酩酊酬佳节,不用登临恨落晖。
古往今来只如此,牛山何必独沾衣。
3.秋宿湘江遇雨
年代:唐 作者:谭用之 体裁:七律 类别:羁旅
江上阴云锁梦魂,江边深夜舞刘琨。
秋风万里芙蓉国,暮雨千家薜荔村。
乡思不堪悲橘柚,旅游谁肯重王孙。
渔人相见不相问,长笛一声归岛门。
4.书愤
年代:宋 作者:陆游 体裁:七律
早岁那知世事艰,中原北望气如山。
楼船夜雪瓜州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。
塞上长城空自许,镜中衰鬓已先斑。
出师一表真名世,千载谁堪伯仲间。
5.贾生
年代:唐 作者:李商隐 体裁:七绝
宣室求贤访逐臣,贾生才调更无伦。
可怜夜半虚前席,不问苍生问鬼神。
6、登岳阳楼
年代:【唐】 作者:【杜甫】 体裁:【五律】
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。
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。
亲朋无一字,老病有孤舟。
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泗流。
7、将进酒
年代:【唐】 作者:【李白】 体裁:【乐府】
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。
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成雪。
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。
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
烹羊宰牛且为乐,会须一饮三百杯。
岑夫子,丹丘生,将进酒,君莫停。
与君歌一曲,请君为我侧耳听。
钟鼓馔玉不足贵,但愿长醉不愿醒。
古来圣贤皆寂寞,惟有饮者留其名。
陈王昔时宴平乐,斗酒十千恣欢谑。
主人何为言少钱,径须沽取对君酌。
五花马,千金裘,
呼儿将出换美酒,与尔同销万古愁。
8、谪仙怨
年代:【唐】 作者:【刘长卿】 体裁:【词】
晴川落日初低,惆怅孤舟解携。
鸟向平芜远近,人随流水东西。
白云千里万里,明月前溪后溪。
独恨长沙谪去,江潭春草萋萋。
9、县西郊秋寄赠马造
年代:【唐】 作者:【白居易】 体裁:【七排】
紫阁峰西清渭东,野烟深处夕阳中。
风荷老叶萧条绿,水蓼残花寂寞红。
我厌宦游君失意,可怜秋思两心同。
10、宿府
年代:【唐】 作者:【杜甫】 体裁:【七律】
清秋幕府井梧寒,独宿江城蜡炬残。
永夜角声悲自语,中天月色好谁看。
风尘荏苒音书绝,关塞萧条行路难。
已忍伶俜十年事,强移栖息一枝安。
拓展资料:
郁郁不得志 【 yù yù bù dé zhì 】
解释: 郁郁:忧伤、愁闷的样子。因自己的抱负志向不能施展而忧郁苦闷。
出处: 《快心编》第七回:“或因有才不售,郁郁不得志的。”